生產者物價指數(PPI)
生產者物價指數主要的目的在衡量各種商品在不同的生產階段的價格變化情形。
一般而言,商品的生產分為三個階段:
1. 完成階段:商品至此不再做任何加工手續
2. 中間階段:商品尚需作進一步的加工
3. 原始階段:商品尚未做任何的加工
生產者物價指數(PPI)資料的搜集,是由美國商務部統計局負責,基準日為每個月包含十三號在內該周的星期二,取三千兩百種商品的共計四萬三千種報價,再加以加權計算成百進位的型態,以方便比較。比較的基期是以1967年的指數為100起算。
消費者物價指數(CPI)
消費者物價指數追蹤每個月的生活成本以計算通貨膨脹。假如在過去12個月,消費者物價指數上升2.3%,那表示,生活成本比12個月前平均上升2.3%。當生活成本提高,你的金錢價值便隨之下降。看看我們的例子,一年前收到的一張$100紙幣,今日只可以買到價值$97.70的貨品及服務。
每個月公布的消費者物價指數,涵括生活必需品如食物、新舊汽車、汽油、房屋、大學學費、公用設備、衣服以及醫療的價格。此外,消費者物價指數亦混合一些生活享受的成本,例如體育活動的門票以及高級餐廳的晚餐。
消費者信心指數(Consumer Confidence Index)
反映該國國民對其經濟發展的看好程度,預示了未來消費支出的變化。
本地生產總值(GDP)
代表一個國家境內的全部經濟活動,不論誰擁有生產資產。例如:外國公司在美國設立子公司,即使將營利匯回其位於其他國家的母公司,其營利仍是美國GDP的一部份。實質GDP是每季數據,第一季的先期報告(advance)公布於四月底,其餘各季分別公佈於七月、十月與隔年的一月。對於任何一季的報告,第一次修正報告稱為「初步」(preliminary),第二次修正報告稱為「修正後」(revised)或「最終」(final)。探討經濟基本面是否可以維持目前的趨勢,或是成長將呈現暫時的背離。
國內生產總值(GNP)
國內生產總值是反映一國(地區)全部生產活動最終成果的重要指標,是一個國家(地區)領土範圍內,包括本國居民、外國居民在內的常住單位在報告期內所產和提供最使用的產品和服務的價值。
國內生產總值,從生產角度,等於各部門(包括第一、第二和第三產業)增加值之和;從收入角度,等於固定資產折舊、勞動者報酬、生產稅淨額和營業盈餘之和;從使用角度,等於總消費、總投資和淨出口之和。以上三種情況,從計算角度來看,分別可以稱為生產法(亦稱部門法)、收入法(亦稱成本法)和使用法(亦稱最終產品法)。
國內生產總值與國(地區)外淨要素收入之和,就是國民生產總值,國民生產總值包括本國(地區)居民在國(地區)外創造的價值但不包括外國(地區)居民在本國(地區)創造的價值,它不同於國內生產總值強調的地域概念,強調的是國民的概念。
國內生產總值減去固定資產折舊就是國內生產淨值,即國內生產淨值包括生產稅淨額、營業盈餘和勞動者報酬,上述三者基本上能反映最終的成果和服務在國家、集體和個人之間的分配關係。
國內生產總值的三次產業構成
國內生產總值的核算範圍包括地域內的所有經濟活動部門,三次產業是根據社會生產活動歷史發展的順序對國民經濟門的一種劃分。按照國際上的一般慣例,結合我國實際情況,1993年年報和往年相比,浙江省統計局對國內生產總值的產業構成與劃分作了些新的變動,主要有:
1. 視整個國民經濟系統為一個有機的整體,不再劃分物質生產部門和非物質生產部門。
2. 規範了第二產業的內涵;把原先歸入農業的農村無證經營工業歸入工業部門,以完整工業行業的概念。
3. 根據第三產業中各行業部門的作用,重新進行排序分類。
這樣,國內生產總值行業構成的情況是:
第一產業(農業),包括農(農作物裁培)、林、牧、漁業,以往所稱的副業,系指農戶所從事的野生植物採集、捕獵,家庭兼營手工業不再單獨列出,統一併入、農、林、牧、漁業及工業各業中。農業包括農戶、農村集體和國營農場的全部農業生產活動。
第二產業,包括工業和建築業。 我國工業活動統計範圍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對自然資源的開採(但不包括屬於農業的禽獸捕獵和水產捕撈),二是對農副產品的加工、再加工;三是對採掘品的加工、再加工;四是對工業品的修理、翻新,這四個部分又細分為二十五個行業。
建築業核算的對象是房屋、構築物和設備安裝活動。具體包括:建築工程、機械設備安裝工程、私人建房投資工作量,與施工工程有關的地質勘探、勘察設計工作量和房屋、構築物大修理工作量四個部分。
第三產業,除一、二產業之外的其它所有經濟活動部門。有:
1. 農林牧漁服務業
2. 質勘探、水利管理業
3. 交通運輸、倉儲業,郵電通訊業
4. 批發和零售貿易、餐飲業
5. 金融保險業
6. 房地產業,包括房地產管理業、房地產開發業、城鄉居民自有住房的虛擬折舊、虛損房租
7. 社會服務業
8. 衛生、體育、社會福利業
9. 教育、文化廣播、電影電視事業
10. 科學研究和綜合技術服務業
11. 國家黨政機關、社會團體
國內生產總值計算
計算國內生產總值可分別採用生產法、分配法和使用法。由於目前統計制度的規定性,縣城一般採用分配法計算。根據國內生產總值的概念和產業劃分,利用現有統計部門的統計報表和其它有關部門的統計、財務資料,我們可以較為準確地測算出國內生產總值。
如上所說,由於1993年開始,國內生產總值產業構成和以往有所不同,我們對1900–1992年國內生產總值生次產業構成據1993年制度重新作了調整。
國內生產總值價格換算
國內生產總值一般是按生產者價值表示的當年市場價格計算的,為消除各年份現行價格變動的影響,一般要編制「國民經濟綜合價格指數表」。編制價格指數:有一些基本方法可供選擇,在縱向歷史對時,有不變價格法,價格指數法和價格變動差額法;在橫向國際對比時,有換算美元法和購買實力平均法。
國內生產總值價格換算,一般要遵循如下原則:1、動態可比消除價格變動的影響,2、適合經濟分級管理的國情,3、便於國內對比和國際比較。
98年以前的年份,我們進行國內生產總值的價格換算基上來用如下方法: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的工業,利用總產值指數來計算,其他行業採用省統計局統一編制的價格指數換算,並把每一行業分項的換算結果相加,得到不變價或可比價的國內生產總值。
目前,我國統計農業、工業不變價是採用國家統計局統一編制的基年不變價由基層直接計算匯總,而不是以有關價格指數縮減現總產值求得。由於不變價格編制時間較長,且1990年的不變價與實際情況相距較大,這樣用現價和不變價產值之間的系數就不能反映當年現價和實物量之間的真正價差。同時在國民經濟核算中,按支出法核算的可比價國內生產總值是通過有關價格指數對現價計算的總消費、總投資、淨出口進行縮減求得,這樣就使得按生產法計算的不變價格國內生產總值與支出法計算的可比價目內生產總值難以平衡。為此,浙江省統計局規定,在國民經濟核算中,農業和工業可比價產值與增加值統一按指數縮減法進行換算,方法如下:
1、 確定1990的為基期。以1990年當年價總產值、增加值作為可比價總產值、增加值的基期數。
2、 計算報告期縮減指數。
3、 報告期當年價總產價、當年價增加值分別除以報告期縮減數求得報告期可比價總產值、可以價增加值。
這樣,報告期可比價總產值就是基期可比價總產值(也即基期當年價總產值)乘上不變價總產值發展速度;報告期可比價增加值就是報告期可比價總產值乘以報告期當年價增加值率。(推導略)
省統計局要求各地對1990年以來的工、農業可比價總產值、增加值及可比價目內生產總值都進行調整換算,1990年以後年份與1990年以前年份資料比較可利用環比速度連乘積求得定基發展速度進行比較,以避免絕對數比較產生誤差。
個人收入(Real Income)
個人收入代表個人從各種來源所獲得收入的總和,包括了薪資、租金收入、股利股息、社會福利收入、失業救濟金、保險等等。
個人收入是由美國商務部的經濟研究分析局負責搜集、統計。資料來源包括了:工資或薪水(來自勞工局或各行業工會)、社會福利資料(社會福利管理局與退伍軍人管理局)、股利股息(隨機抽樣),然後加以加權統計。
通常,個人收入指針發表後一個星期,將公布實質個人收入。所謂實質個人收入,即是將名目上個人收入的數字經過通貨膨脹率的調整。
此外,個人收入發表的同時,個人消費支出、個人儲蓄兩個相關統計數據也一起公布。由於這些數據在GNP的統計中是相當重要的組成成分,專家可據此以預測GNP可能變化的幅度。
工業生產指數(Industrial Production)
工業生產指數只代表全美國各工廠、礦場、公用電力的總生產,通常加權換算為百進位以便於比較。比較基準為1967年。
本數值由美國聯邦儲備銀行(Fed)搜集資料。其引用的數據中,由於資料搜集不易,只有小部分是確實的生產數據,絕大部分是預估的數據。此數據是利用工業的工人時數、平均工作時間、工業用電量推算而出的結果。因此由勞工部所統計公布的工業工人人數與平均工時的數據資料就顯得有相當重要的份量。在各種經濟指針中,工業生產指針可以說是最容易預測的一個指針。許多經濟學家在計算GNP,或預估未來的經濟走向時,工業生產指數是最常引用的數據(服務業的生產指數多為預估數據)。
貿易差額(Balance of Trade)
貿易差額是一國在一定時期內(如一年、半年、一季、一月)出口總值與進口總值之間的差額。當出口總值與進口總值相等時,稱為「貿易平行」。當出口總值大於進口總值時,出現貿易盈餘,稱「貿易順差」或「出超」。當進口總值大於出口總值時,出現貿易赤字,稱「貿易逆差」或「入超」。通常,貿易順差以正數表示,貿易逆差以負數表示。
一國的進出口貿易收支是其國際收支中經常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影響一個國家國際收支的重要因素。
採購經理人指數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Purchasing Managers Index, NAPM)
採購經理人指數是由國家採購經理人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of Purchasing Management,NAPM)於每月第一個營業日所公布的商業調查報告,因而又被稱為NAPM指數,是一項極具市場影響力的經濟指標。
NAPM指數的編製方式,是直接調查超過250家產業公司的採購經理人所得出的。受訪的採購經理就生產,訂單,商品價格,存貨,賣方業績與就業等範疇,以增加,減少,不變的方式來表達意見;而其中『生產』一項可用以預測工業生產,『商品價格』一項可用以預測生產者物價指數(PPI),『新訂單』可用以預測工廠訂單,『就業』可用以預測製造業就業情況,而『賣方業績』更是領先指標的組成項之一。由於NAPM指數資料相當即時,組成項亦具有領先的特性,因此被視為最重要的製造業指標之一;亦可視為領先指標的重要附屬指標。
在應用上,當NAPM指數超過50時,代表製造業擴張,當讀數低於50,則代表製造業景氣趨緩,關鍵讀數42.4則被經濟學家視為製造業陷入衰退的臨界值;而讀數與50之間的差距,則代表擴張或衰退的幅度。由於可用來預測NAPM指數的資料實在太少,甚少經濟學家會就此指標從事預測,所以NAPM指標公布時往往引起市場的激烈反應。
設備使用率 Capacity Utilization
工業總產出對生產設備的比率。當設備使用率超過95%以上,代表設備使用率接近滿點,通貨膨脹的壓力將隨產能無法應付而急速升高,在市場預期利率可能升高情況下,對美元是利多。
反之如果產能利用率在90%以下,且持續下降,表示設備閒置過多,經濟有衰退的現象,在市場預期利率可能降低情況下,對美元是利空。
涵蓋的範圍包括生產業、礦業、公用事業、耐久財、非耐久財、基本金屬工業、汽車和小貨車業及汽油等八個項目。代表上述產業的產能利用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