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平均線 (Moving Average)
在特定時間內一系列的匯率可代表該貨幣的長期趨勢,但期間可能出現短期、隨機的波動。為了得到明顯的趨勢分析,可利用移動平均值對短期波動進行過濾。計算p-時段移動平均時間系列的公式為:

其中

為外匯價格時間系列,n為時期數目。
以上移動平均線的計算方式是把各時期匯率所佔的權重設定為相等;因此,可能未能強調最近的匯率表現。為克服此缺點,可以使用p-期因子﹙exponential﹚移動平均線:

在現實中,從j = i -2p加至j = I便已足夠。

布 歷 加 通 道 (Bollinger Band)
貨幣 價 格 有 時 長 時 期 保 持 在 某 一 範 圍 內 。 若 描 述 這 種 情 形 , 可 使 用 上 下 邊 界 來 確 定 價 格 的 波 動 範 圍 。 有 些 人 設 定 上 邊 界 的 計 算 方 法 就 是 將 期 間 的 移 動 平 均 線 加 上 貨幣價格 的 5% , 而 下 邊 界 的 計 算 方 法 就 是 將 移 動 平 均 值 減 去 5% 。 這 種 方 法 的 缺 點 在 於 , 當 價 格 波 動 大 時 , 則 過 於 狹 窄 而 無 法 容 納 價 格 波 動 ; 而 當 波 動 小 時 , 卻 顯 得 過 寬 。 較 好 的 解 決 辦 法 是 , 按 所 選 移 動 平 均 價 加 上 相 應 標 準 差 的 兩 倍 來 確 定 上 邊 界 , 而 下 邊 界 則 為 移 動 平 均 價 減 去 該 標 準 差 的 兩 倍 , 這 種 方 法 為 John Bollinger 所 推 薦 。 現 將 該 方 法 介 紹 如 下 :

布 歷 加 通 道 包 括 三 條 線 : 上 軌 、 下 軌 及 中 軸 線 。 中 軸 線 即 移 動 平 均 線 , 上 軌 及 下 軌 分 別 為 中 軸 線 加 / 減 兩 倍 標 準 差 。p – 期 的 布 歷 加 通 道 為 :

中 軸 線 = p – 期 移 動 平 均 線
上 軌 = 中 軸 線 + 兩 倍 標 準 差
下 軌 = 中 軸 線 – 兩 倍 標 準 差

相對強弱指數 (Relative Strength Index, RSI)

RSI即相對強弱指標。若要計算p – 週期RSI,需先計算p – 週期內貨幣價格每段時期的變化

再計算U代表匯率升幅平均值及D代表匯率跌幅平均值:

可以看出,若在各時期內匯率皆上漲,RSI = 100%。若匯率在各時期內皆下跌,則RSI = 0。

隨機指數 (K/D; Stochastic Oscillator)


圖 7. 隨機指數

KD表示K和D兩種隨機指數。(作用是提供買入和沽出的訊號)為了計算p – 週期內K值,需先計算p – 期內高位數值Hp及低位數值Lp,

快速隨機指數K透過以下公式得到

p – 期慢速隨機指數D就是K於q – 期內移動平均值。許多人士又將D稱為KD。

匯聚分散移動平均數 (Moving Average Convergence/Divergence, MACD)

MACD (Moving Average Convergence & Divergence)即匯合及分散移動平均指數。該指標是較短時期因子移動平均值與較長時期指數移動平均值之差。例如:

MACD 通常連同「訊號線」一起繪製,訊號線即是MACD的9天移動平均線。MACD提供基本的買入及沽出訊號,當訊號線在MACD線上方時買入,而在MACD線下方移動時沽出。